一堂好课的六个要素
太丁教育于俊泰
好的课是不能用标准来衡量的。无论教、学、考,师生共同学习成长的课堂是活的,是聪明的。不是标准,但应该具备一些基本要素。
01根据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是教师实施教学和考核评价教学过程的标准。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每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并对教学和评价提出了建议。
21世纪,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人类发展越来越具有关键意义。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写作、口头表达、计算和解题;二是要有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只有这样,他才有能力生存,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提高生活质量,充分发展自己,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
02遵循认知规律。
本杰明·布鲁姆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鲁姆经过多年的心理学教学研究,总结出六个认知层次:
1.记忆:指的是知道和记得。这个层次涉及到具体知识或抽象知识的识别,以与学生一开始遇到的非常接近的形式回忆概念或现象。
2.理解:是指对事物的理解,但不要求理解得很深。这是初步的,可能是肤浅的。包括它的“转化”、解释、推论等。
3.应用:指应用所学的概念、规则和原则。需要学习在不解释解题模式的情况下,将抽象概念正确运用到适当的情境中。这里说的应用是初步的直接应用,而不是对知识的综合、分析、综合应用。
4.解析:是指将材料分解为其构成要素,使概念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材料的组织结构更加清晰,对基本理论和原理进行详细阐述。
5.评价:这个层次的要求不是通过直观的感受或观察到的现象来判断,而是对事物的本质价值做出理性而深刻的令人信服的判断。它综合内部和外部的数据和信息,做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推论。
6.创造:以分析为基础,对分解的要素进行综合加工,按要求重新组合成一个整体,从而全面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涉及到有特色的表达,制定合理的计划和可实施的步骤,根据基础材料推导出一定的规律等活动。它强调特色和主动性,这是一个高层次的要求。
如果我们掌握了布鲁姆的六个认知层次,就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每个教学环节。
03关注知识生成
当我们谈到关注知识生成时,我们指的是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一堂课不是完全由教师预设的,而是课堂教学中有师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输入。在交互过程中,资源和流程状态都会生成。二、知识生成过程中思维能力的生成,属于知识管理后期的较高层次,是认知能力的深化过程,更具隐性、抽象性、内化和个性化。我们可以把知识生成思维能力的过程概括为建立概念——积累记忆——梳理概念——生成系统——总结规律——区分逻辑维度。
在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积累和记忆更多相关领域的概念和信息,梳理零散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梳理概念关系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疑问或反思,从而进一步思考和研究解决问题的兴趣。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伴随着知识和信息的更新和修正,淘汰过时的概念或错误的概念,逐渐生成一套自己理解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始理解序列、过程、阶段等概念之间的动态变化或演化关系。根据变化的前提条件,归纳出不同类型的情况,并对情况进行分类。在不同情况的基础上,提炼出各种变化的共同特征,即规律的总结,也总结出不同情况下的变化结果。用规律解释不同的现象,找出规律解释不了的现象,尝试用不同的维度去理解和判断这些特殊的现象。
04实施基础知识
每个学科所学的知识都是从比较基础的知识逐渐延伸到较难的知识。由此可见,基础知识是这些重难点知识延伸的基础。所以,要学好一门学科,必须学好基础知识。对于考试来说,基础知识在整张试卷中所占的分数比例比较大。只有这部分基础知识的分数比较高,才能在考试中取得较高的分数。你可能觉得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很容易,但课本上的内容才是考试命题和复习的基础。再灵活多变的考题,再难的考题,考试的出发点和落点都会来自课本。
所以一定要巩固学科基础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这几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能否系统化——重过程轻结果;二是基础知识能否拓展——重理解轻记忆;第三,是否会总结应用方向——强调知识的应用,忽视场景的应用;第四,基础应用是否流畅——强调应用熟练,忽视记忆熟练。当你的表达和应用都很流畅的时候,其实就说明你的知识已经掌握了。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清晰地理解概念。对于同一个概念,要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多种方式解释,举例,类比,证明,帮助学生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思考和理解。
05掌握主干知识
骨干知识是中考和高考的考点,学科教材的呈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基础和骨干知识为基础的。比如中学历史主要知识:从宏观层面上讲,是指历史阶段的特征、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历史结论或认识。从微观层面来说,是指能够明确反映历史阶段特征,在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中处于重要地位的知识点或知识点群。同时包含一定的历史理论,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历史知识。
近年来,科学、技术、教育、意识形态、经济、国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一直是命题的重点,而这些知识大多只是在历史教科书中简单提及。为什么会这样?通过对试题的分析可以发现,课本中的知识比较零散,但却贯穿始终,有知识体系,真实感强。历史预警功能是在今天的基础上回顾历史。如果历史上的东西与当今社会的主题无关,或者完全偏离了当今生活的主题,就不会被视为主要知识。
06突出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为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应具备的基本品格和关键能力。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怀、家国情怀,更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要和总方向的主线,贯彻在教、学、考的过程中。
高考是为了帮助核心素养。“为什么考”,即确立“德育为主,服务选拔,教学为本”;“考什么”,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质、核心价值”四级考试目标;“如何考”(试题系统),即明确“基础性、综合性、适用性、创新性”的考试要求。“基础”——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养,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灵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康健全的人格素养。“综合性”——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思维方法,多角度观察和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应用性”——学生要善于观察现象,积极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的能力。“创新”——学生要有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方式。
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体现自己的个性,还要精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人能成为别人,他只能成为自己。